English

冰箱市场 胜者为王

1998-11-19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胡其峰 我有话说

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得到一组数据:我国冰箱企业的数量急剧减少,1985年116家,90年代初减至50多家,目前只剩30多家。

这种数量上的锐减是否意味着我们民族冰箱业基础的大规模削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者为王”到底靠什么?这些疑问促成了记者的采访。

“胜者为王”胜在技术与质量

1988年,我国冰箱行业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但此时众多企业对于冰箱的研究与开发,既缺少能力支撑也缺少动力,加之当时卖方市场造成有些企业片面上产量,致使这一批企业在第一个高速发展期即被淘汰出局,同时,一些具有强烈市场意识、以质量创牌的企业则脱颖而出。1988年,海尔冰箱获得国内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上菱等企业随之也纷纷问鼎,“买冰箱得看牌子”逐渐为老百姓所接受。

在国内冰箱业大调整期,众多厂家更是“顶风冒雪”,1990年全国冰箱生产能力达1500万台,而此时市场需求仅为这一数字的1/3。激烈的竞争使一些企业采取“降价”战术,拼死一搏。然而,在全国一片降价声中,一些不重视管理、质量、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仅没有因为价格低而壮大,反而因此被永远地“调整”出局;相反,一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企业则看准消费需求,不断推出新品,在市场上站稳了脚根。据家用电器协会一位人士介绍,当时最典型的是海尔和美菱,海尔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冷藏室上置、抽屉式冷冻室下置结构的冰箱,非但不降价反而把价格提升了12%,在当时整个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出现了罕见的凭票供应的局面;而美菱推出的181升大冷冻室冰箱也是迎合了众多家庭的实际需要,市场上一时非常畅销。

瞄准市场、提高科技含量成了“胜者为王”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无氟冰箱的推出更是说明了这一点,海尔、容声、新飞等品牌在赢得科技领先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无氟冰箱”竟也成了老百姓日常谈论的话题,海尔更是攻克了国际冰箱行业在无氟的基础上同时实现节能的难题;不过与此同时,一些不重视科研开发的企业经受不住市场的考验,产品严重积压,亏损最后倒闭,电冰箱企业数量从90年代初的50多家到如今只剩下30多家。

“洋品牌”日子并不轻松

曾几何时,众多国外跨国集团以控股或收购的形式买下了一个又一个国内冰箱企业:瑞典丽都集团收购长沙“中意”,韩国“三星”收购苏州“香雪海”,德国“博西威”收购安徽“扬子”,日本、美国、韩国企业还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合资建新厂,生产规模都在50万台以上,冰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然而,记者近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几经较量,目前处在国内冰箱市场霸主地位的仍是国产品牌,很多曾经野心勃勃的外国品牌有的撤资、有的萎缩,受尽挫折而不得其所。

为何国外品牌在国内会遭受挫折呢?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个中原因:首先,在国内这一大市场中,一些管理不善、发展缓慢的企业并非换一个牌子就能解决企业的原有问题,随着消费者的成熟,面对这些来自国外的品牌出自国内的产品,人们信心不足。其次,由于国内在电网电压、地理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对家用电器的要求比国外苛刻得多,国外认为是高科技的产品到国内容易“水土不服”,所以,在每季度的开箱合格率公布中,国外品牌鲜为人知。第三,目前国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找到的切入点如“静音新境界”、“急冷速冻”、“无氟”、“节能”等,已是国内几大品牌已经攻克的难关,消费者已经非常熟悉。对一个新市场的文化形态、消费习惯了解不透,洋品牌遇到挫折和阻力也就再所难免。

洋品牌的压力和挑战给了国内企业不敢懈怠的动力,多年的“大浪淘沙”不仅没能削弱这一行业的基础,反而使她轻装上阵,冰箱业“胜者为王”的风风雨雨值得回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